畜牧学学科简介

  畜牧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,历经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,已经在国际国内建立起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。本学科于1959年开办畜牧本科专业,1986年开始招收动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,1990年获动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权,1998年获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博士学位授权。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、特种经济动物饲养、草业科学分别于1996、1998、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权,2006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,2009年经批准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2011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。

 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在施启顺、柳小春教授的带领下,经过学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,本学科在学术队伍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条件建设、学术交流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。"十一五"期间,本学科有教授13人、博士18人、博导11人,其中享受国务院***专家2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、湖南省"***计划"特聘教授1名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、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、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; 科学研究成绩斐然,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有60余项,到账科技经费近3000万元,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,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,省级登记成果3项,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湖南省教学成果奖1项,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研究和教学论文295篇,出版著作3部,主编《饲料分析与检测》国家"十一五"规划教材1本,副主编和参编多本; 共招收博士生 38人,硕士生115 人,本科生395 人,有28人获博士学位,98人获硕士学位,389人获学士学位,毕业生就业率达95%以上,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; 建成了一批国家、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,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,先后建成动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省级重点实验室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、农业部有效性评价试验机构、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8个平台。与日本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新西兰和美国等10余国的同行专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,每年均派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科学研究,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项。

  由施启顺、柳小春、陈斌等教授培育的"湘虹猪配套系"、"湘益猪配套系"于2006年通过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被评为2006年省十大科技新闻; 由贺建华教授主持的"生猪安全生产生物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"获2011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; 研究生培养质量高,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,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,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。

  本学科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,紧跟学科前沿,一贯注重学科平台和学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,取得了国家百优博士学位论文突破等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,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。长期坚持产学研良性互动,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。不足之处是学科队伍中缺国家级领军人才; 创新平台的硬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,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仍需加大工作力度。